为了更好的了解杨陵区叶雕在社会上的传承情况,加强人们对于叶雕的认同感和传承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赴杨陵非遗调研团队于2022年7月29日,前往拜访了位于西农科技园创业中心的李相龙老师那里,以便了解叶雕的现状。
满怀着激动的心情,实践团员来到了刘老师的办公室,毫无疑问,这次调研令人印象深刻,一进门,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各样比赛获胜的表彰书和奖杯,从这些表彰书中不难看到叶雕的潜力和价值,它代表着国家和社会的认同。接下来捉住我的眼光的是刘老师的作品,按照的说法,他的作品里面都有自己的创新,比如说对叶雕作品上色,这对于其他叶雕艺人来说是属于他自己的标志与创作,当提及叶雕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进行宣传时,刘老师说道:“通常情况下学校·展馆·景区都会向我们订单,但是由于这几年疫情的原因,有些订单没办法继续下去。”但是刘老师并没有被疫情打倒,他对于他的作品进行了创新,紧贴时代潮流,比如说为今年七夕节准备的叶雕,便是一个小女孩与小男孩共同用手摆出爱心,这样的作品令人会心一笑。除了紧贴潮流外,他还有一定的实用性,比如说融入叶雕的托盘等。这些创新无不说明了身为非遗文化的传人,我们不应该曲高和寡,应该深入基层中去,了解人们的需求,在不改变非遗文化的前提下,设计出更多实用的,紧贴时代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文化,热爱非遗文化。
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古有王羲之乐于书法,今有刘老师乐于叶雕,在与刘老师交流的过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便是刘老师所说的一次实验的经历:“为了更好的制作叶雕,对它进行创新,刘老师在一次实验中不小心吸进一些氯气,在进医院的时候已经无法说话了,而且之后还复发过好几次。”可以看出,对于自己喜欢的领域,已经付出了全力,这与那些科研人员有何不同,大家都在为自己喜好的事物拼搏。那么,如果我们作为传人,我们更重要的是学习那种精神,那种为所喜好事物拼搏的精神,只有自己喜欢这些东西,才会认真学习,不怕苦,不怕累,希望渴望能够从中创新,这不仅仅适应于非遗传承领域,在所有领域都是相通的。
《培根随笔》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那么,从此次叶雕的学习中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如果只是简简单单的只是知道叶雕这门技艺的现状,我们大可不必前往拜访刘老师,只是在网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很多与之现状相关的东西。在这里,我们更多的是了解非遗文化的宣传方式,非遗文化技艺的创新。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有自己的思考,郭沫若曾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我们在学习技艺时应该大胆创新,紧贴时代,方可与时俱进,使这门技艺更好的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