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指农业、农村和农民。所谓“三农”问题,就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阻击战的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政策的不断发展,通过各级协同发力,三农问题已取得良好成效。而在巴拉素村,通过第二产业带动第一产业发展,在乡村振兴领域迈出了新步调。8月8日,林学院赴吴堡县三农调研小分队深入巴拉素村,进村入户访民情、了解民意解民忧,探寻陕北大地上的“生金之道”。
首先,各位同学来到了村支书樊俊旺的家中。一进房间,樊书记,热情地迎接同学们。随后,同学们便注意到墙角两摞书。村支书解释道,巴拉素镇主要依傍着煤矿产业维系生计,但是在本村中缺乏足量的煤炭,难以开展第二产业,只能依靠村民们自己种植的玉米、马铃薯等维系生计。但是,由于缺乏技术支持,收成堪忧。因此,村民们都过着拮据的生活。简而言之,就是农业发展不足,农村缺乏活力,农民愁眉难舒。
但是,近几年,巴拉素村的日子红火起来了。
在国家大力倡导的全方位优化产业布局和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政策引导下,巴拉素村迎来了技术指导和发展班子,城市发展辐射到了基层。通过政府拨款以及周围村落先富带后富,巴拉素村逐渐构建起了以玉米、饲草、马铃薯、西瓜以及肉牛、肉羊的多方位农业一体化格局。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成的。回想起十多年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樊书记向同学们感慨道:“以前的日子不好过哦,人们都没啥子生计,一年当中吃不了几天好的。我这当书记的看在眼里,也急在心里。之前你们看到的角落里的两摞书便是最新印发下来的农业技术指导书本,我正准备发下来给大家看咧。”提到此处,樊书记笑着咧开了嘴角,巴拉素村村民们日子好起来了,农业发展起来了,村子蓬勃起来了都离不开这位村长的努力。
随后,在樊书记的带领下,同学们来到了农户们的家中。
“阿姨,你们冰箱买了多久了?装得下多少肉啊?”
“叔叔,最近农忙作物都收完了吗?忙的过来不?”
一进门,同学们便亲切地问候农户们。在交谈中,大家了解到,巴拉素的村民们穷在土上、难在土上,发展的希望却也在土上。以前,这里的土地本来是干旱稀疏的,时不时来一场沙尘暴还容易使一年的收成减产,土地结构也遭到破坏。但是,自从国家重视“三农”问题,在每年的一号文件中都注重第一产业协调发展后,巴拉素村也有了发展的前景。农户边说,边向外指,成员们看到,窗外是广袤无垠的绿茵一片,沉甸甸的瓜果正缀在枝丫上。“现在谁想得到以前的黄沙枯草会变成这样的田地哦。”农户阿姨笑着对同学们说。
“其实把戈壁黄沙变为绿茵是我们好几代人都想做的,但是一直没有这个机会。然后我们看到塞罕坝,看到了许多戈壁变绿的奇迹,我就想,为什么我们巴拉素村不可以?这也是我们深刻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樊书记讲道。
采访结束后,同学们来到了巴拉素村老年活动中心,参与了社区劳动。同学们自行分为两组,一组在老年活动中心大坝处进行除杂草劳动,另一组来到了村子的田地处,实地采摘瓜果,帮农户们的菜篮子满起来。
团队成员韩柯宇感慨道:“看到村子变化这么大我感触很深。在樊书记讲解时我感受到了前辈们垦荒、播种的艰辛历程,也感受到了现在乡亲们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近年来,巴拉素村不断践行区校融合和三产融合的发展理念,通过打造党建富民先锋队,乡村治理服务队,以及产业振兴突击队等三支队伍,逐渐走出了一条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之路。当然,发展不能忘本,前进不能忘根。乡村振兴关键在于这代年轻人,如何吸引村子的年轻一代返乡创业,提高周边地区以及陕西省内人民群众对其知晓程度,需要所有时代青年共同努力。
通过此次活动的开展,同学们了解到,三农问题不能只停留在纸面上,还要下到基层,下到田地里,真正解决老百姓们的问题所在,进一步展现了大家吃苦耐劳、团队协作的精神风貌,为感悟脱贫攻坚精神和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迈进提供了新活力。
成员走访村民家中进行实地调研
成员采访樊俊旺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