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团学组织» 学生会» 新闻中心» 校会新闻» 鞋子上的泥土

鞋子上的泥土

来源:党委宣传部 作者:靳军 发布日期:2020-07-11 浏览次数:

2月18日下午,我获悉康振生院士要去眉县查看小麦条锈病发展情况。随后,植保学院院长胡小平教授驾车,康振生院士、王保通教授和我一行四人戴着口罩,直奔30公里之外的宝鸡眉县常兴镇杨家村。

受去年秋雨冬暖影响,全国小麦病虫草害尤其是小麦条锈病呈快速蔓延趋势,康振生院士高度警惕并加强了流行病学调查,早在1月中旬,他就带队前往我国东部小麦主产区的条锈病重要冬季繁殖区——四川绵阳、湖北襄阳和河南南阳等地进行田间调查,就新春防疫莫忘防控小麦病虫草害给地方和国家相关部门提交了报告。

常兴镇所在的宝鸡地区是小麦条锈病的一个关键菌源地。当天下午,在杨家村春灌不久的麦地里,泥泞不堪,每走几步鞋底就厚厚一坨泥巴。康振生院士一行在麦田里蹲身查看条锈病发展情况,向农户讲解条锈病危害过程与防治举措,勉励眉县农技中心工作人员继续严密监测并做好防控准备。

10d59729d7b94abcb22b64d0e37d5369.jpg

从麦地里出来时,康振生院士一边弯着腰在路边刮着灰蓝色运动鞋底上的泥巴,一边叮嘱胡小平与王保通教授,“十四五”期间,一定要把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工作作为重点任务之一。我拍下了那个画面。

95d2a26e5a674e6f9893ec4c9985ae8a.jpg

一直以来,鞋上带泥被称为西农专家的标志。对于康振生院士来说,这样的情景显然太过平常。但对于我来说,如此近距离的看到并拍下这个情景可是第一次。

我内心里掀起了波澜。考上大学那一年,村里人都羡慕的说,你娃这下跳出农门了,把头扎到洋面袋子里了。我当时就想,吃不吃白面先不说,至少今后再也不走泥地了。康振生教授都当上了院士,鞋子还得泥呼呼脏兮兮的,不知道他心里难受不?

调查结束,我们和眉县农技中心工作人员挥手告别,上高速返回杨凌。在西宝高速杨凌西出口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检查点,工作人员例行检查,得知车里有康振生院士在,一名值班人员询问:“我们想和康院士合个影,可以吗?”康振生院士欣然同意,他与同行专家下车问候值班的青年人,因为不便握手,就合拢双手向大家的辛苦坚守致谢。

合影是我拍的。那几个年轻人与康院士合影时既激动又紧张,他们丝毫不在意康院士鞋子上没有清理完的泥巴。

晚上,我把合影照片给其中一个名叫高笠原的青年发过去后,他把照片很快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并写下感受:“一辈子能和院士拍张照,也算圆了我们这些基层一线执勤同志的‘追星梦’!”

谁的心里没有明星偶像!但农业高校里的科学家被一个非农业领域的社会青年所追星,着实让我震惊。我认识到,一个人如果给社会作了很大贡献,就能被群众认可尊敬。而康振生院士之所以成为明星,一定与鞋子上的泥土有关系。

2月中旬,疫情依然严重。我们在往返的路上,很少看到车辆和行人。康振生院士冒险出行,脚踩烂泥,心里一定是有一种力量在推动。

我最早认识康老师是2007年国庆假期。那一天,是10月5日,我提着相机,在南北校区的实验室、办公室、试验田转了一圈,看到有人在工作就拍照采访。

那天下午17:25,我走进了南校科研楼的主任办公室,门半开着,有人在对着电脑工作,采访后得知他就是植保学院康振生教授。他当时说的话我都有记录:“我在准备国家重点学科发展规划材料。平常太忙了,只有利用假期来做。我的研究生们也都在忙。低温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的研究。最近气温降低了,我们的各项研究工作也都展开了。”

那时候的康老师,给人印象就是谦逊和善,话语不多,工作勤奋。后来,与康老师接触多了,对他的这个特点认识更深了。

康老师致力于小麦条锈病的研究工作,并不断取得新成绩。2017年5月6日,我跟随康老师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吴孔明、陈剑平、宋宝安等一行人,到宝鸡市陈仓区和眉县考察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工作,通过采访,我才知道康老师带领团队经过很多年研究,破解了小麦条锈菌疯狂变异的世界谜团。

2017年11月27日,康振生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2月6日,我参加了植保学院举办的庆祝座谈会,康老师在会上有一番即席脱稿讲话,我做了录音,整理出来超过5000字。这是我和康老师相识以来,他讲话时间最长的一次。

在这个特别的讲话里,我尤其标红了他的这些话:“人还是要有一点精神,我在五十岁之前,或者55岁,我基本是在实验室里面度过的,这个实验室包括田间,到现在为止我还在下田,上个礼拜我还在甘肃麦田里面走了一圈。”

当时,我在心里就把院士当选与科研一线辛勤奋斗联系起来了,但无论如何也没有把院士和鞋子上的脏泥巴联系起来。

今年5月24日,康振生院士作为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党支部书记,给实验室的师生党员讲党课。地点选在了他工作的曹新庄农场试验田。

我采访了这堂麦田党课。那一天,天气有些阴沉,试验田里不时有小雨滴飘落。康老师讲的一些话又深深扎进我的心里。

“今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我们不仅遭遇了新冠肺炎疫情,还遭遇了近10年来最为严重的小麦条锈病。可喜的是,我们不仅有效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我们也控制住了小麦条锈病。”

“陕西防控的效果达到了95%,我可以告诉大家,到目前为止,我们国家小麦主产区丰收已成定局。我们在西农这块试验田里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讲课结束后,康老师又带领师生党员们在实验田里重温入党誓词,雄浑的声音在麦田里回荡。那一刻,我自己也感觉热血上涌。

从试验田出来时,我看到,康老师还是穿着那双灰蓝色运动鞋,鞋子上又粘上了灰土,裤腿上也带上了条锈菌的黄粉。

试验田边,竖立着一块红底黄字的大牌子,上面书写着“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24个字,这就是康振生院士及一代又一代广大科教工作者身上所共有的“西农精神”。

康振生院士是四川安岳人,21岁来西农求学,师从我国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院士,开展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等重大病害的发生规律、致病机理与防治技术研究,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已经在杨凌生活工作了41年,入党已36年。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不懈行动;平常时期,默默坚守;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康振生院士用鞋子上的泥土给我上了一堂党课,尽管这堂课持续了13年时间,但却给我的心里树起了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