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团学组织» 学生会» 新闻中心» 校会新闻» 《中国科学报》卢得仁:一生奋斗只为草

《中国科学报》卢得仁:一生奋斗只为草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靳军、温才妃 发布日期:2020-02-21 浏览次数:

20200221125632890199.jpg

1989年7月,卢得仁(右)在陕西太白县南滩万亩草场鉴定会现场。

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故教授卢得仁的弟子口中,先生说着自带口音的“内蒙古普通话”,“为人处世既体现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古君子之风,又带有西北汉子疏阔豪气的秦汉侠义之气。”

  人生七十八载,他有半个多世纪都在为草奋斗:他注重科学研究,开全国优良牧草品比试验之先河;他强调农牧结合、统筹兼顾,推广青贮玉米、牧草青贮等实用饲料生产技术;他重视教育,梦想创办专业持续培养***************;他的足迹遍布祖国大地,汗水洒遍草地山川,换得山青草绿、牛羊成群。

  去年12月29日,是卢得仁诞辰100周年的日子。这一特殊的日子也解密了他与草业及草原的许多感人故事。

来自草原,就学畜牧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7个月后,卢得仁出生,他的生命里从此留下了爱国、科学的时代烙印。

  卢得仁的出生地是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河口镇。河口镇是一个位于大青山南麓、黄河上中游分界处北岸土默川平原上的知名小镇。民国时,这里属于绥远省。

  卢家有“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祖训。他先后在绥远省立第一小学、绥远师范学校和绥远中学读书,憧憬着学习工业、举办实业的美好未来。

  日寇的铁蹄差点踏碎卢得仁的梦想。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绥远沦陷,正在读中学的卢得仁随同叔父辗转上千里,来到大后方继续学业。

  1939年10月,卢得仁正式成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国立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大学生。对于为何不去学工而选择了畜牧专业,卢得仁在后来的笔记里这样写道:“最初认为绥远省有广大的草原,有众多的马、牛、羊,是发展畜牧的理想区域。”虽然没有满足学工的心愿,但上了大学专攻畜牧专业,以后能走科学道路,他依然感到心满意足。

  大学期间,卢得仁在乡村大道上练习骑马,去畜牧场学习给奶山羊和乳牛挤奶,尤其通过家畜育种学、家畜饲养学等重点专业课程的学习,对畜牧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四时,一门名为《牧草学》的新课程出现在学生的课表里。该课程开启了我国牧草学教学的先河,授课者是曾留学英国的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系主任、我国草业科学的奠基人王栋。

  从小生活在草原上的卢得仁,对于牧草有着特殊的认识。“在牧区工作栽培牧草,建立人工草地为放牧家畜提供优良放牧地。而调制青干草,对于解决过冬时期家畜的补饲问题很重要。特别是对怀孕的母畜、哺育仔畜的母畜进行优质青干草的补饲,对新生幼畜的品质和母畜的优良体况至关重要。”

  幸遇名师,卢得仁格外珍惜。他认真听课、勤学好问。1943年6月,卢得仁穿上了学士服、戴上了学士帽,顺利毕业。

转身为师,情定牧草

  卢得仁的表现引起了王栋的关注。毕业之际,学校附设的高等职业学校畜牧科缺教师,卢得仁在王栋的推荐下,成为高职的专任教师。

  那时的中专学校没有教科书,需要教师自己编讲义,学生上课记笔记。这对于第一次走上讲台的卢得仁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幸好,卢得仁曾经在师范学校学过教育心理学,教学实习时写过教案、上过讲台,“虽不是钟鼓楼上的麻雀,经(历)见过世面,但总是有一点经验,所以胆敢面对学生讲课。” 卢得仁认真备课、熟练授课,很快在讲台上站稳了脚跟。

  1943年底,王栋进行牧草试验研究需要人协助,特调卢得仁来做自己的助教。就这样,卢得仁又回到王栋身边,担任牧草学助教,同时负责我国首个牧草试验区的研究工作。在大学里,助教一般就是教授的接班人。想到在恩师指导下,自己将很快成长起来,卢得仁很激动。

  1938年秋,国民政府在国立西北农学院召开秘密军事会议,日寇飞机因此轰炸学校。此后,学校经常遭受日寇飞机袭扰。1944年,日寇逼近潼关,陕西人心惶惶,学校也做好了撤退准备。

  在炮火声中,卢得仁一面将系里的图书仪器整理装箱等待撤退通知,一面坚持做好牧草试验研究。他对10多个牧草品种进行了持续不断的观察记载,还开展苜蓿旱作条件下的产草量试验等,在我国牧草选育、牧草栽培、饲料调制、牧草营养价值评定、粮草轮作、牧草水土保持作用和草原管理等牧草学领域,做了大量初期研究工作。

  1944年至1947年,在战争影响下和清苦的生活中,卢得仁不忘初心和王栋合作,先后发表了《重要野生牧草之形性及利用价值》《牧草栽培试验研究报告》《窖藏青贮饲料之调制》等多篇论文,特别是窖藏青贮料调制试验获得成功,还印发了单行材料,向西北地区推广。

  1947年春季开学时,王栋赴南京农学院任教。卢得仁按照学校的安排,接过恩师的担子,为畜牧系毕业班学生讲授《牧草学》。“虽然有些为难,但因为有王教授留下的讲义和自己的听课笔记,再加上同学们的鼓励”,卢得仁开始为本科生正式授课,他这个“学长老师”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好评。

  从此,卢得仁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教师,给学生们讲授《牧草学》,并继续从事牧草引种、牧草栽培和青贮饲料保藏效果的试验研究工作,也奠定了一生从事牧草和草原工作的基础。

重教兴学,奠基伟业

  1952年全国院系大调整,卢得仁与部分西农教师携畜牧兽医系学生来到甘肃兰州,参与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畜牧系建系工作。6年后,卢得仁又前往青海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强化该所的牧草学研究工作,并在青海省农牧学院授课,这一干就是15年。

  1973年,54岁的卢得仁回到阔别已久的母校。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草业教学科研中:创建饲料生产研究室,扩建牧草试验站,开设饲料生产检测技术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给本科生、研究生讲授《牧草学》《饲料生产学》《草地经营学》等多门课程,牵头申请创立饲料科学专业研究生硕士学位授权点,招收牧草学方向研究生,主持完成陕西省旬邑县、定边县、横山县三个万亩人工草地建设示范项目等。

  其间,他主持完成的“多变小冠花栽培利用技术研究”“陕西省旬邑羊场万亩人工草地建设示范研究”于1985年、1987年分别获得农业部技术改进奖二等奖和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这些研究与成果为我国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草地改良及大规模现代化人工草地建设与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成功范例。

  “卢老师常说,西农的学科特色就是牛羊研究。牛羊是草食家畜,它们都要吃草,草畜要平衡,草地畜牧业才能可持续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校长陈玉林是卢得仁的研究生。回忆起导师“以草定畜”“青贮牧草”“草灌结合恢复生态”等诸多学术观点,他认为,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草牧业绿色发展仍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回校后,卢得仁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创建草业科学本科专业,为此他积极奔走呼吁。为了给草业专业储备师资力量,他选派优秀本科生到内蒙古农业大学进修学习,还计划从甘肃农业大学选调教授来学校任教。因为种种原因,该专业最终未获批准,卢得仁虽然遗憾,但却坚信草业科学一定会迎来春天。

  70岁时,卢得仁退休,他对“草”的感情仍然热烈,又开始钻研草坪建设,直至1997年逝世。他曾告诉同事和学生,草坪是美化绿化祖国大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己要发挥余热,为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始招收草业科学本科生,此后学校草业科学建设就像芝麻开花一样:2004年开始招收草业科学硕士生,2007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2011年设立草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草业与草原学院成立,2019年草学博士后流动站设立。

  “卢先生是草业科学专业发展的领路人,是我们学院的奠基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院长呼天明表示,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草业”***************,就是对卢先生最好的纪念。

原文链接:http://news.sciencenet.cn/sbhtmlnews/2020/2/353393.shtm?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