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首页» 团学组织» 学生会» 新闻中心» 校会新闻» 【别样征途】那满腔热情终未错付

【别样征途】那满腔热情终未错付

来源:凤岗通讯社 作者: 发布日期:2020-05-03 浏览次数:

【编者按】为更好建设学生“第二课堂”,展现我校大学生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书写当代青年学子奉献农业、胸怀天下的情怀,党委宣传部对新闻网“学生天地”板块进行整改,拟设情感驿站、时事茶座、校园展厅、文艺花园、别样征途、中外书架,叽喳寝室等栏目。敬请广大同学关注这片属于大学生自己的天地,并投稿。投稿邮箱:xndxxbjzt@163.com。(稿件请注明姓名学院专业班级联系方式等信息)


1.jpg

罗一诺(中间戴帽子者)在采访中


平日里写了许多中规中矩的采访稿,迎着风连成串就是我跌跌撞撞走过来的这三年。

三年,说长也不长,但足够我把凤岗通讯社所有标志性的活动都参加两遍:4月的“杨凌马拉松”采访、6月的“十佳毕业生”采访、10月的“农高会”采访······站在同样的场景下,岁月和经历所带来的成长便格外明显。

大一时紧张生硬被大二时的流利娴熟取代,大二时的被动安排被大三时的主动发现新闻热点取代。在那些脖子上挂着记者证便随意出入许多正式场合的日子里,我除了感到一丝丝自豪外还会生出许多错觉,那就是我真正地热爱这个行业。

很多次我写着写着发现宿舍熄了灯,但时间的流逝并没有让我感到难熬,匆匆开了台灯便又投入到了工作中,不肯放下一气呵成的流畅。

很多次我犹犹豫豫不知道如何接近采访对象,使命感便冲破了顾虑的藩篱,催促我向前迈出一步,最终收获到了满意的采访。

很多次我匆匆徘徊在赛场边、展会上的人群里,周遭的热闹喧嚣裹挟着我的感官,意识却精明地溜溜打转,脑海里蹦出一个又一个若有若无的新闻点等待发掘。

成长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我用了三年磨练,将原本内向的自己变成“老油条”,将原本展板般干涩的新闻稿写的有血有肉有声有色。

而意识到自己满腔热情终未错付却是一瞬间的事情。在我收到通讯社靳军老师真诚的赞扬时,在我看到自己的名字飞扬在标题下方时,在我听见自己的文章透过广播站的音响张扬在校园上空时,在我拿回家一期印有我文章的校报时······无数个感动自己的瞬间里,我突然觉得“小记者”是一个很酷的称呼,在记录新闻的同时将自己也留在了时光里,回首望去,点点滴滴,皆成回忆。

还记得第一次采访杨凌马拉松,恰好碰上了半程终点求婚的盛大场面。我的第一次独立采访就这样毫无准备的开始了。我记得那是一个很亲切的博士生学长,面对我采访完才想起来忘开录音的低级错误,他一点也没表现出不耐烦,只是把笑意掩藏在喉间,又跟着我重复了一遍所有问题。

第一次采访十佳毕业生时,我被安排采访一位个性活泼的学长。现在回想起来,我的采访中规中矩,衔接生硬,面对大三级的学长还有一些胆怯。学长似乎也感受到了我的内向,等答完所有准备好的问题后,他又大讲特讲了一通和人聊天的诀窍,并鼓励我开朗起来。

第一次主动找新闻点则是因为“追星梦”。当时杨鹏老师带我们专业的近代史纲要,干货满满的课堂不仅吸引了我们的热情,也收获了很多粉丝。作为粉丝之一的我借着杨鹏老师获得“鲜花掌声送恩师”第一名时机,大着胆子向记者团团长提议采访一下杨鹏老师。团长很快就同意了我的想法,我也有幸能够怀着“粉丝见面会”的心情和杨鹏老师交谈。

第一次采访外国教授也着实令我印象深刻。也许是夹杂着专业词汇的加强版“听力训练”让我如临考试精神紧绷,也许是想用英语开口却发现自己口语奇差,我感到身为记者的压力。采访结束后又偶遇了教授,我们并肩而行了一路,惊奇的发现不再谈论专业知识的他像极了公园早上晨练的老爷爷,那么亲和,那么宽容。他谈心似的跟我讲了自己刚出国时如何练口语,也热心的帮我分析了专业优劣,甚至强烈建议我趁年轻出国看看,这些教导都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次采访退休教职工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独属于老人的那份迟暮坚守。杨爷爷和吴奶奶两位老人都是毕业于我校畜牧兽医系的研究员,我们听着杨爷爷略微激动地讲述着过世老伴曾经扎根基层,潜心钻研,最终解决了建国后国家所面临的几个与专业相关的大问题。杨爷爷还向我们展示了他老伴获得的所有奖状证书,一边说着一边用苍老的手抚摸着这些旧物,颇有几分留恋。杨爷爷说,他晚年最大的事情就是想将吴奶奶的事情详详细细地记录讲述。他的这份执着在年轻的我们心中留下了许多感触。

时光不快不慢,日子悠悠然然。直到第二次招新面试结束时我才发现,原来我已经在这个集体里生活了三年。这些回忆和经历,这些进步和成绩,都让我能够站出来大声说一句:“在凤岗通讯社的这些日子,我充实又快乐。”然后再小声告诉自己:“你看,那满腔热情终未错付。”


作者:资环学院 2017级 罗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