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秀,资环学院土壤学教授,精通德语,法语,日语和英语四门外语,对甲骨文有较深的研究。用毕生心血研究磷肥氮肥对土壤的影响,曾获9项国家科研项目基金,。退休以后写了一本150万字的英文书,发表了《中国旱地农业》 、《中国旱地管理》等文章,参加多场国际会议,并发表多篇论文。
下了实验课,我们就去了教授的家里,给我们开门的是教授的老伴,她告诉我们教授出去散步。作为资环的一份子早就听说过李生秀教授的成就,但他的家却十分简朴宁静。过不了多长时间,老人家便从外面回来,我们说明来意后,他豪爽一笑,指着耳朵告诉我们:我老了,听不清了,你们说话要慢一点。老教授的亲和完全让我们放下了芥蒂,我想对于老人而言,最好的相处方式还是倾听,简单询问几个问题之后,他便慢慢陷入回忆,为我们讲述了他的求学之路。
老教授出生在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旧社会农村,成长在新中国,他的经历也许在我们看来完全是不可思议,可却也因为这段经历而让教授拥有了一个更加出彩的人生。
生活往往使我们遍体鳞伤,但挫折之后许多人会在那些伤痛中成长并蜕变成更为刚强的人。当时他的三叔因为娶亲而被关进了监狱,5岁多的他来回走30多里路给三叔送饭,路途的遥远,大雨时山路的危险,对于5岁小孩而言难上加难。许是因为少时饱受艰苦,所以他上学时十分用功,考试总是班里第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顺利成为初中生,喜欢古文但解放后便不允许使用文言文,于是他就自己钻研,一直钻研到了现在。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需要***************,他提前毕业,回家的那三个月学会了俄语,在家收麦子的时候突然接到学校的电报,要求那些被保送来西农的学生们去参加考试,于是他连夜冒雨走了20多里路,在学校的这些天,他开始自学英语,德语和日语,每种语言都学到能看懂书为止。年轻时的优秀和不断努力,让他成为了西农的一份子,毕业后便一直待在西农研究磷肥和氮肥对土壤的影响,在学校很多老师不断改变研究方向时他一直坚定着自己的方向,带着自己的团队总是在实验室忙到星星布满黑夜。
偶然和老教授提到大学的课程,很多同学都在睡觉或者玩手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望着你你却低头望着手机。他说课堂的氛围不仅在于学生更在于老师。现在的老师和学生都太年轻,浮躁是他们共同的特点,年轻人雄心大,好高骛远,但是做科研一定要趋向实际,尽力于力所能及的事,只有扎实基础,才能不断深入。他的课堂从来没有睡觉和玩手机的同学,讲课要讲得有趣,发掘课堂内容,引出学生思考。大学是一个培养综合性***************的地方,在这里学生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思考反思成长的过程。
一个人的最大魅力往往不仅在于他的事业做得多大多成功,而更在于他将生活过的多么精彩绝伦。老教授老了,可他的生活却依然年轻,此去经年,应是青春回忆难忘。
责任编辑:冯雪葳